人與社會的影響聯(lián)系——感悟《羅密歐與朱麗葉》_1200字
-
+
成熟大叔
溫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蘿莉
靚麗御姐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翁的代表作之一,同樣也是文學史上的千古絕唱,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和諷刺意味。在莎翁細膩的筆觸之下,憑借其刻畫極細的人物和刻薄辛辣的諷喻,一段可歌可泣、催人淚下的舞臺劇油然而生。因此,《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手營造的社會觀念,養(yǎng)活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和社會評論員。然而,國內國外專家看法大相徑庭:國外學者認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結局只是因為“偶然因素”的重重疊加造成的(例如兩家的關系);而國內學者則一股腦地將悲劇的產生推說是由“封建社會”一手造成。誠然,這一悲劇與蒙太古和凱普萊特的宿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也不可否認地與中世紀的黑暗社會息息相關。那么到底是“人”的關系造就了“社會”,還是“社會”的黑暗影響到了“人”呢?我認為,兩者的相互影響,導致了這一悲劇不可避免的發(fā)生。
首先,讓我來分析一下羅密歐與朱麗葉各自的性格特點。這是我認為導致悲劇的直接原因:人。
羅密歐是戲劇中推進劇情發(fā)展的主人公,他被莎翁賦予了多重的人物形象,導致這一角色分析起來非常復雜,因此經常會出現相互對立的性格特征:如在參加凱普萊特的晚會上他表現的異常冷靜,有著敏銳的判斷能力;但在聽說朱麗葉的“死訊”后,又被悲憤沖昏了頭腦,忘記了勞倫斯神父給他的忠告;在追求朱麗葉的時候,羅密歐顯得勇敢又堅定,跨越兩家宿怨的鴻溝大膽求愛;但被親王通緝之后,羅密歐便開始懷疑自己,舉棋不定。加上朋友邁丘西奧的死與班伏里奧的莽撞,導致了羅密歐聽信仆人鮑爾薩澤的道聽途說,義憤填膺地跑到墓地與朱麗葉雙雙殉情的悲慘結局,造成兩家無后、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慘結局。
朱麗葉是整部劇情中承擔糾紛與輿論中心的重要角色。由于她只有14歲,導致她的性格易于偏激,富于幻想,屬于“墻頭草”的類型。在遇見羅密歐的時候,朱麗葉卷入了愛情漩渦,輕易地將自己的身心托付在他的身上;但當她聽說自己最親愛的表哥被羅密歐親手殺害時,年齡的稚幼使她又變得搖擺不定起來,加上一向支持自己的乳媼開始反對她過激的做法,使她被迫向勞倫斯神父求救,執(zhí)行神父并不成熟的計劃,最終走向悲慘的結局。
于是,“偶然因素”相互碰撞,人性與宿怨一手炮制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結局。
那么,人性與宿怨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這就引向了我們另一個命題:社會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意大利人馬蘇喬、達·鮑特、班戴洛分別為其點睛,從此,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于意大利不脛而走,在法國與英國之間廣為流傳。當時封建勢力仍作為統(tǒng)治核心,教皇擁有絕對的權力。莎士比亞以這篇舞臺劇,辛辣地諷刺了封建權威,不啻為石破天驚之舉。也許莎翁在劇中反應的人性與宿怨,正是為了反應社會之黑暗,強調戀愛之自由。
社會似乎是導致這一悲劇結局的根本原因。我無法肯定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兩家的關系是否是由社會決定的,但是我可以承認絕對是有一定的影響。若非親王死板教條的強權統(tǒng)治和家長制日益龐大的勢力范圍,放在強調戀愛自由的今天,就絕對不會出現夫妻雙雙撒手人寰的慘狀。
正如一位專家所說:“前者(偶然因素)拘泥于性格悲劇的尺度,后者(封建勢力)又似乎落入了社會進化論的窠臼。”我們不能太過肯定或否定任何觀點,重要的是自身的感悟與體會?!耙磺€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偏信任何一條看似具有說服力的觀點,都會落入“普遍觀點”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