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作文热点主题写作方案精编辑录:记忆篇》 <p><strong>【写作思路】</strong><br /><br />记忆是学习的重要方式<br /><br />背诵有助于加强记忆<br /><br />记忆力是智力的内容之一<br /><br />美好的记忆令人难忘<br /><br />感兴趣的事物会记得很牢固<br /><br />痛苦的记忆让人刻骨铭心<br /><br />记住该记住的,忘掉该忘掉的<br /><br />历史是整个民族的记忆<br /><br />历史的记忆不能遗忘<br /><br />人的记忆有选择性<br /><br />记住教训,才能不重蹈覆辙<br /><br />记忆能使我们吸取经验教训<br /><br /><strong>【写作名言】</strong><br /><br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mdash;&mdash;列宁<br /><br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mdash;&mdash;歌德<br /><br />历史是记忆的生命。&mdash;&mdash;西塞罗<br /><br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mdash;&mdash;郭小川<br /><br />没有大量的忘却,就没有人生的继续。&mdash;&mdash;巴尔扎克<br /><br />没有遗忘就没有幸福。&mdash;&mdash;安德烈??莫洛亚<br /><br />让我们不要用过去的哀愁拖累我们的记忆。&mdash;&mdash;莎士比亚<br /><br />有着污染的记忆是一种永远的毒药。&mdash;&mdash;夏绿蒂??勃朗特<br /><br />任何一个&ldquo;遗忘&rdquo;都有动机可寻,而这个动机通常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mdash;&mdash;弗洛伊德<br /><br />记忆差的好处是对一些美好的事物,仿佛初次遇见一样,可以享受多次。&mdash;&mdash;尼采<br /><br />有一种健忘是高贵的,就是不记旧恶。&mdash;&mdash;赛蒙兹<br /><br />只回忆过去是差劲的记忆。&mdash;&mdash;卡罗尔<br /><br />记忆力并不是智慧;但没有记忆力还成什么智慧呢?&mdash;&mdash;哈柏<br /><br />锻炼记忆力的良好方法是锻炼自己的注意力。&mdash;&mdash;爱德华兹<br /><br />记忆是知识的惟一管库人。&mdash;&mdash;锡德尼<br /><br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学。&mdash;&mdash;赫克斯科<br /><br />几乎没有人会记得他所丝毫不感兴趣的事情。&mdash;&mdash;麦克唐纳<br /><br />以愉快的心情学得的,会永远记着。&mdash;&mdash;马什<br /><br />忘记了它而微笑,远胜于记住它而愁苦。&mdash;&mdash;罗西塔<br /><br />原谅是容易的,忘却则是困难的。&mdash;&mdash;普拉顿<br /><br />经验为才智之父,记忆是才智之母。&mdash;&mdash;意大利谚语<br /><br />记忆中记得最牢的事情,就是一心要忘却的事情。&mdash;&mdash;佚名<br /><br />感激是心灵的记忆。&mdash;&mdash;佚名<br /><br /><strong>【写作储备</strong>】<br /><br /><strong>历史不能忘记</strong><br /><br />(历史的记忆不容篡改抹杀)<br /><br />1937年12月13日,日寇在南京开始了血腥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害。<br /><br />对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国际社会早有明确的结论,但是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对当年带给中华民族深重苦难的那场侵华战争拒不认账谢罪。那个让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和苦难的日子&mdash;&mdash;12月13日,注定不会因为幸存者的逝去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化或抹去。有些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可以随风而去,但是对于曾经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伤亡了3500万民众的中华民族来说,历史岂能如烟?<br /><br /><strong>莫忘日俄战争</strong><br /><br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br /><br />今年是日俄战争结束100周年,这场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战争对全世界战争史来说是十分罕见的。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在中国的国土上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激烈厮杀,衰败无能的清政府非但不抗议,反而自称&ldquo;中立&rdquo;,划出一块地方来让人家折腾。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海军俘获的中国军舰也被编入日本舰队,帮着日本人向俄军开战。<br /><br />100年过去了,这场战争似乎正在悄悄地从我们的记忆中消退。除了极少数几家报纸和网站刊登了几篇有关的文章或照片外,绝大多数媒体都保持了沉默。问过几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只有几个人知道这场战争发生在中国,其余的都说不出是怎么回事。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新闻的角度,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奇耻大辱。日俄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而且它也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br /><br />记住日俄战争绝不是一件小事,它应成为我们历史教育和媒体报道的一个主题。近年来,日本右翼大肆宣扬侵略有理、侵略有功,变本加厉地篡改历史,这已激起了曾经饱受战争戕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们在愤怒批驳日本右翼的罪恶行径的同时,更应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包括日俄战争在内的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br /><br /><strong>大脑记忆功能之谜</strong><br /><br />(记忆的秘密)<br /><br />据海外媒体报道,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研究,不久前首次揭示了大脑的记忆机制。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有一种如同&ldquo;守门人&rdquo;一样的功能,对涌入大脑内的信息进行分类,即分成需要保留的和永远忘记的两类。<br /><br />研究人员在研制能够区分大脑内杂音信号的电脑程序的整理过程时发现,当电脑屏幕出现一个词时,总是被测试者嗅觉区的神经元先活动起来,然后是希波区的神经元开始活动。当这两个区的神经细胞同步活动时,目标词就会被记住了。如果没有同步活动,该词汇就会被忘记。<br /><br />研究还发现,在希波区和嗅觉区之间的&ldquo;瓶颈&rdquo;上方有一些杏仁状部位,即人们所知的引发感觉的位置,如果在希波区和嗅觉区正在处理信息时,从感觉核向这两个区域传送信号,&ldquo;守门人&rdquo;现象更明显。即如果记忆同喜悦、恐惧或激动这些感觉结合起来,就会特别深刻。<br /><br /><strong>吴文俊记不住生日</strong><br /><br />(人的记忆有选择性)<br /><br />我国数学家吴文俊教授六十寿辰那天,仍如往常,黎明即起,整天沉浸在运算和公式中。<br /><br />有人特地选定这一天的晚间登门拜访,寒暄之后,说明来意:&ldquo;听您夫人说,今天是您六十大寿,特来表示祝贺。&rdquo;<br /><br />吴文俊仿佛听了一件新闻,恍然大悟地说:<br /><br />&ldquo;噢,是吗?我倒忘了。&rdquo;<br /><br />来人暗暗吃惊,心想:数学家的脑子里装满了数字,怎么连自己的生日也记不住?<br /><br />其实,吴文俊对日期的记忆力是很强的。他在将近花甲之年的时候,又选攻了一个难题&mdash;&mdash;&ldquo;机器证明&rdquo;。这是为了改变数学家&ldquo;一枝笔、一张纸、一个脑袋&rdquo;的劳动方式,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数学证明,以便数学家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他在进行这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电子计算机安装的日期、为计算机最后编成三百多道&ldquo;指令&rdquo;程序的日期,都记得一清二楚。<br /><br />后来,那位祝寿的来客在闲谈中问起他怎么连自己生日也记不住的时候,他笑着回答:<br /><br />&ldquo;我从来不记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在我看来,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没什么要紧。所以,我的生日,爱人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我一概不记,也从不想要为自己或家里的人庆祝生日,就连我结婚的日子,也忘了。但是,有些数字非记不可,也很容易记住&hellip;&hellip;&rdquo;<br /><br /><strong>翻拍红色经典惹争议</strong><br /><br />(有一些记忆不容亵渎)<br /><br />沉寂了一些年的&ldquo;红色经典&rdquo;,如今又开始&ldquo;走红&rdquo;。它们被改编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受众最多的影视作品,重新回到观众和读者面前。《林海雪原》《烈火金刚》刚刚亮相,《红色娘子军》又已开拍,而后面排着队将要搬上荧屏的还有《红日》《小兵张嘎》《红岩》等一长串经典名作。据广电总局的统计,从2002年至今,两年间有近40部&ldquo;红色经典&rdquo;电视剧列入规划批准立项,共约850集。<br /><br />但是在翻拍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惹来各方人士的争议。&ldquo;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rdquo;的侦察英雄,忽然变成了满口酸曲、自由散漫,甚至还因为个人意气就给战友下巴豆、设绊子的火夫;精明、干练、忠诚的地下党员阿庆嫂,一下子成了与胡传魁和郭建光都有情感纠葛的风流老板娘&hellip;&hellip;这些改编,显然让众多熟悉经典、景仰英雄的受众难以接受。改编者自认为符合当今审美、娱乐需求而添加编造的情节、情感以及所谓英雄人物的&ldquo;成长&rdquo;过程,偏偏成为观众诟病他们的理由。<br /><br />可以说,&ldquo;红色经典&rdquo;中包含着太多历史的记忆,也包含着一个民族视为至宝的精神财富。改编者有责任尊重这种记忆。<br /><br />希望&ldquo;红色经典&rdquo;的生命力,以及由于改编&ldquo;红色经典&rdquo;而引发的争议,能再一次警醒并启示我们,无论时代怎样变幻,总有些埋藏人们心底的东西,不容亵渎,生生不息&mdash;&mdash;真正的经典,几乎就是为了表现它们而诞生并长存的。<br /><br /><strong>电脑的副作用</strong><br /><br />(过度迷恋电脑导致记忆力下降)<br /><br />最新研究表明,如今的年轻人正在变傻。理由很简单,玩电脑。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16岁到30岁的青年人因为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与日俱增,正受到严重的记忆力衰退的困扰。德国汉堡教育学家彼得??施特鲁克说:&ldquo;电脑的危险首先在于其夸张的虚拟世界,而且它使人坐的时间太久。&rdquo;在电脑上消耗过多时间和精力,除了会导致身体姿态引起的肢体变形的损害,可能还会带来偏头痛、记忆力衰退、心神不定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障碍。<br /><br />受记忆力衰退困扰的人们抱怨说,他们记不起名字、写过的东西以及约会时间,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医生们把这些归咎于计算机技术、掌上电脑和汽车自动导航系统。他们认为这些设备减少了大脑解决问题的次数,造成难以区分事情重要与否的&ldquo;信息超载&rdquo;。<br /><br />一项对150名16岁至35岁的人的初步研究表明,1/10以上的调查对象记忆力有严重问题。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说,青年人记忆功能障碍需要进一步研究。北海道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泽口俊行说:&ldquo;他们正在丧失记住新东西、调出旧资料和区分信息重要与否的能力。这是一种大脑机能障碍。如今的年轻人正在变傻。&rdquo;<br /><br /><strong>移植记忆试验</strong><br /><br />(记忆可以移植)<br /><br />一九六五年,美国、丹麦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些科学家做了许多实验,证明记忆可以移植。这些实验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康纳尔的蜗虫实验:他反复亮灯并用微弱电刺激蜗虫,这些蜗虫最终形成了触电避光的记忆,随即将其磨碎,喂饲料给没受过训练的蜗虫,后者吃后同样获得了触电避光的记忆。当时麦康纳尔认为,特殊的记忆,不仅存在于脑中,而且遍及全身各细胞。<br /><br />一九六六年,麦康纳尔考虑到蜗虫属于低级动物,与人类的进化水平相距甚远,他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开始用哺乳动物来做记忆移植的实验。他想到,哺乳动物不能像蜗虫那样&ldquo;吃&rdquo;进记忆,因为它们有发达的消化道,会将记忆与食物一起消化分解掉。于是,他对大白鼠进行了&ldquo;注射&rdquo;记忆的实验:他在笼子底部给予电击,大白鼠立即逃到笼架上,等它跳下来时再行电击,大白鼠又逃上架子。如此反复训练,大白鼠终于记住了这个&ldquo;教训&rdquo;,再也不肯下来。然后把这些大白鼠的脑磨碎,将其脑提取液抽出含有核糖酸的物质,注射到从未接受过电击试验的大白鼠体内,结果后者也像尝过电击的滋味,呆在架子上不肯下来。<br /><br />这些实验结果使一些科学家有理由相信:记忆不仅可以移植,而且可以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人们设想,经过若干年后,也许专门制造特殊记忆物质的专业化工厂,也将像制造录音带或光盘一样投入生产,并为人们的学习和创新服务。那时,人们就真正生活在记忆的自由王国中了。<br /><br /><strong>报恩救赵盾</strong><br /><br />(救命之恩不能忘)<br /><br />先秦时,晋国的大臣赵盾有一天在路上遇见一个人因为饥饿而病倒在路旁。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赵盾给他食物吃,而他只吃了一半,要把另一半留给自己的母亲吃。赵盾就又给了他一筐饭和肉。后来,当晋灵公派人杀赵盾时,有一人突然出现,挡住晋灵公手下的人,救了赵盾一命。后来赵盾得知此人就是他曾经在路上救过的那个人,此人以死报答赵盾的救命之恩。<br /><br /><strong>留住文化的根</strong><br /><br />(文化的记忆不能丢弃)<br /><br />&ldquo;磨剪子来,戗菜刀&hellip;&hellip;&rdquo;北京民俗博物馆展厅里,不少参观者正在通过点击电子触摸屏感受京城&ldquo;叫卖大王&rdquo;臧鸿的原声。剃头挑子、招揽顾客的各种响器、同仁堂的药罐、全聚德的匾额、六必居的酱缸&hellip;&hellip;&ldquo;老北京商业民俗文化展&rdquo;上300余件展品,生动再现了老北京的商业历史、三百六十行等民俗文化,让参观者流连驻足。&ldquo;看这些物件儿,听这些叫卖声,觉得很亲切,总能令我们想起过去的日子。&rdquo;正在参观的北京市民金桂荣说。一些外国朋友在那里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欣喜的赞叹声。<br /><br />然而,就在人们不太遥远的记忆中,浙江定海古城在一片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成了瓦砾与尘土;另据报载,代表北京民居特色的传统四合院的面积在逐年减少&hellip;&hellip;<br /><br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针对一些地方民间艺术日渐衰落,绝活绝技后继乏人的现状,近年来多次呼吁,如不抓紧抢救,&ldquo;再过20年,我们原生态的民间文化遗产基本上就会消失了。&rdquo;<br /><br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下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br /><br /><strong>保留城市的历史风貌</strong><br /><br />(城市的历史需要记忆)<br /><br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mdash;&mdash;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br /><br />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ldquo;名片&rdquo;,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ldquo;名片&rdquo;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br /><br />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因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br /><br />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任何随心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已经不复存在,本质上仍是&ldquo;建设性破坏&rdquo;。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实物。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ldquo;腹内空空&rdquo;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的患者。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br /><br /><strong>李密辞官</strong><br /><br />(时刻牢记养育之恩)<br /><br />李密是三国时蜀汉的小官。蜀汉灭亡后,晋武帝看重他的才华,让他做太子侍从官。李密婉言谢绝,说自己自幼是孤儿,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没有祖母,就没有自己的今天,现在她年老多病,经常卧床不起,需要自己的照顾。而且自己报效国家的时间还很长,而孝敬祖母的时间却不多了。&ldquo;乌鸟私情,愿乞终养。&rdquo;这就是着名的《陈情表》。<br /><br /><strong>胡佛和帕德罗斯基</strong><br /><br />(感恩的记忆不会忘记)<br /><br />有两个大学生在斯坦福大学边上学边打工。生活太穷了,他俩想和着名钢琴家帕德罗斯基合作,为他举办音乐会搞点钱交学费。帕德罗斯基的经纪人提出要2000美元,超出的才归他们。但是音乐会结束后,两人发现总共只挣了1600美元。他们把所挣的钱全给了钢琴家,并许诺以后挣到钱再还清400美元。帕德罗斯基回答说:&ldquo;不必这样,先从中扣除你们的食宿费和学费,剩下的钱里再拿去10%,那是你们工作的报酬。其余的才归我。&rdquo;<br /><br />许多年后,帕德罗斯基担任了波兰的总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千上万饥饿的人民在呼救,身为总理的帕德罗斯基四处奔波。美国食品和救济署署长胡佛得到了呼救的信息后,立刻答应提供巨大的援助。帕德罗斯基当面向胡佛表示感谢。胡佛回答说:&ldquo;不用谢,先生,有件事您也许早忘了,早年有两个穷大学生很困难,是您帮助了他们,其中一个就是我。&rdquo;<br /><br /><strong>【精美故事</strong>】<br /><br /><strong>记忆的定格</strong><br /><br />从前,有一对夫妻,容貌都长得非常的美,气质与风度也都远远超过一般人,他们有很好的性情,因此非常相爱相敬。由于他们的外表这么不凡,他们常常整天对坐,互望着对方,经过了很多年,都不感到厌倦。<br /><br />有一天,不幸降临在他们身上,夫妻两人相继得了眼病,很快就失明了。丈夫再也看不到妻子,妻子再也看不到丈夫,这使两人都深感痛苦和恐慌,丈夫就想:&ldquo;我的妻子容貌如此娇美,我又看不见,很可能被别的男人夺去,我要好好守着她才行。&rdquo;妻子的想法也和丈夫一样,她心想:&ldquo;我的丈夫如此俊秀,虽然眼睛瞎了,一定会有很多女人迷恋他,我又看不见,要好好守着他才好。&rdquo;两个人都害怕失去对方,于是互相紧紧跟随,一刻也不敢离开,但是因为看不见,心中生起越来越多的怀疑。<br /><br />这样,整整过了二十年。<br /><br />有一位远方的名医路过这个城镇,碰巧遇到这对夫妻,名医为他们施药诊治,使他们的眼睛都复明了。夫妻俩见到对方时,同时惊叫起来,丈夫说:&ldquo;你是谁?你并不是我美丽的妻子。&rdquo;妻子说:&ldquo;你不是我的丈夫,我丈夫多么俊秀,并不是像你这种糟老头。&rdquo;由于他们的心中都保留着美好的记忆,反而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任旁边的人如何劝说,他们都不肯再做夫妻了。<br /><strong><br />记住的和忘却的</strong><br /><br />阿拉伯国家有位作家名叫阿里,有一次他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经过一处山谷时,马沙不小心,失足滑落下去。幸亏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ldquo;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rdquo;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条小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ldquo;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rdquo;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ldquo;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将吉伯打你的事却写在沙子上?&rdquo;马沙回答:&ldquo;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rdquo;<br /><br />亲爱的同学们,记住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支持和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不满和挑剔吧!这样在人生的旅程中你才能更自由、幸福和快乐。<br /><br /><strong>人生需要忘却</strong><br /><br />有一位作家在写了一部引起轰动的小说后,备感自豪。他每天翻着读者来信,听溢美之词,愈发觉得读者是他的知音,对自己的创作也愈加满意,并由此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想把它们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可事隔多年,作家再没写出与第一部小说相媲美的作品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时时在拿过去的成功作参照,致使下笔时投鼠忌器而无法超越自己。看来,以成功垫脚,有时反而招致失败。<br /><br />有一位新分配的中学老师接管了一个谁都不要的&ldquo;烂摊子&rdquo;班级。这个班级素以差生多、事故多而闻名全校。这位新班主任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班上当众销毁学生档案,让那些记载着学生&ldquo;劣迹&rdquo;的文件付之一炬。他对学生说:&ldquo;我不知道你们每一个人的过去,所以大家在我心中都是平等的,崭新的,优秀的。请你们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形象。&rdquo;一年后,这个班以&ldquo;班风正,学风浓&rdquo;而被评为先进班级。看来,忘记失败,有时反而更有动力博取成功。<br /><br />人生需要学会忘记。忘记成功,就不会重复自己,不会自恃优越而失去超越自己的锐气;忘记失败,就不会妄自菲薄,不会背负失败的阴影而影响拼搏的信心。<br /><br /><strong>忘却</strong><br /><br />有人这样问苏格拉底:&ldquo;苏格拉底先生,你可曾听说&hellip;&hellip;&rdquo;<br /><br />&ldquo;且慢,朋友,&rdquo;这位哲人立即打断了他的问话,&ldquo;你是否确信你要告诉我的话全部都是真的?&rdquo;<br /><br />&ldquo;那倒不,我只是听人说的而已。&rdquo;<br /><br />&ldquo;原来如此,那你就不要讲给我听了,除非那是件好事。请问你讲的那件事是不是好事呢?&rdquo;<br /><br />&ldquo;恰恰相反。&rdquo;<br /><br />&ldquo;哦,那么也许我有知道的必要,这样也好防止贻害他人。&rdquo;<br /><br />&ldquo;嗯,那倒也不是&hellip;&hellip;&rdquo;<br /><br />&ldquo;那么,好啦!&rdquo;苏格拉底最后说道,&ldquo;让我们把这件事忘却吧!人生中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没工夫理会这既不真而且又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了。&rdquo;<br /><br /><strong>【实践应用</strong>】<br /><br /><strong>淡忘也是一种快乐</strong><br /><br />从信息医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大脑并非兼收并蓄的储存库。积极的、健康的信息将对大脑起着一种亲和、调谐、&ldquo;按摩&rdquo;保护的作用;而消极的信息则会产生恶性刺激,只能增加精神负担,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削弱机体的免疫机制,加快脑细胞老化,导致生活失调和身心状态恶化。有关资料表明,80%左右的恶性肿瘤和半数以上的早老性痴呆都与不良的信息环境和生活中的负面事件有关。因此,抹去滞重、苦涩的记忆,学会理性的淡忘乃现代人驱赶烦恼、消化挫折、清除心理积淤的&ldquo;洗涤剂&rdquo;,是一种睿智的醒悟和超脱。<br /><br /><strong>忘却是为了更好的记忆</strong><br /><br />读高中的时候,我们的一位语文老师非常有名气,他是当时全省仅有的几位特级教师之一,学生都很崇拜他。我向他提起几天前我们在一起刚刚讨论过的一个问题,可他却摇摇头,说不记得了,非常不可思议。<br /><br />据说他能把新华字典所有的汉字烂熟于心,并能说出哪个汉字在哪页上。而正是这个记忆力惊人的人,却将刚刚发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br /><br />其实用脑科学的理论加以解释的话一点儿都不难。左脑是现代脑,我们出生以后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由左脑来完成的,经过反复的记忆强化后转存到右脑。理论上讲我们的脑所能存贮的信息量几乎是无限的,但事实上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br /><br />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累加、叠加的过程,必须要不定期地去梳理,将无用的剔除出去。否则不但帮不上我们的忙,还很可能导致思维上的混乱,做不成事情。<br /><br />人脑就好比一台内存很大的计算机一样,所存的内容越多,当提取有用信息的时候运转的速度就越慢。新记住的知识一般由左脑转存到右脑的大脑皮层的浅表层,往往也是最易被先调出来的信息。积累得越多,压在底层的就越多,当需要的时候回忆所用的时间就越长。从那么多杂乱无章的信息中翻腾出来有价值的东西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分良莠地去记一切东西,到头来可能变得反应迟钝。<br /><br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记忆的东西,仅在1小时以后就会被忘记一半左右。一天中所经历的事情,在经历1个月后会有60%左右被忘得一干二净。其实人类的忘性比记性好。比如我们吃鸡的时候一般不会想杀鸡的过程;想到死了丈夫的妻子当时痛不欲生的样子,你绝对不会想到两个月以后她会拉着新婚的丈夫欢天喜地来见你。人就是这样一种极易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生灵。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学会忘却并不难。<br /><br />学会忘却那些没用的、令人不快的东西是为了更好地记住有价值的东西。适当的忘却是为了更好的记忆。正因为人们善于忘却,才能使内心得以保持平衡。</p><p><strong>相关阅读:<br /></strong></p><table align="center"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col span="6" width="71" /><tbody><tr height="23"><td height="23"><span>体谅篇</span></td><td><span>时尚篇</span></td><td><span>偶像篇</span></td><td><span>秘密篇</span></td><td><span>困惑篇</span></td><td><span>记忆篇</span></td></tr></tbody></table> 网站名称:九猫作文网 文章来源:https://www.9mcr.com/kaochangsucai/72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