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当空照_1000字》 <p>上周看了电影《一轮明月》,讲一代宗师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的成长、变化和经历。</p> <p>&ldquo;一轮明月&rdquo;这个名字应该是来自一句禅语: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明月皎皎,是参禅人内心明净空灵的象征。弘一法师一生如皎皎明月,品行、学识都足以照耀千古。</p> <p>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甚至有点反感这部电影&mdash;&mdash;我本以为,既然是主角是一个禅师,电影自然要以&ldquo;禅&rdquo;为主,少不了传灯、机锋之类的。因为去年看过一本书《千古禅灯》,我也期待电影中有自古以来灯录中大量记载的场景。可是这部电影却不是我所期待的那样,而是像一般的电影一样记录的他的生活、转变等等。</p> <p>这几天有时会想到这个问题,又隐隐感觉到我长期以来一个不太明白的问题似乎与之有关。儒道禅的一些书我都略有涉及,儒家比较实用,道家唯心的思想比较重,我浅涉的禅都重话语间的禅机。这三个特性是不协调的,以他们为指导的行为也会有很大不同。而我却又想从一个统一的角度去理解三者、并指导自己的一些活动。</p> <p>我之前理解的禅宗是重视言语间隐含的禅意的,比如五祖看了慧能的那首诗就将衣钵传给他,以后历代的师徒相承也是通过一句话的内涵确定&ldquo;开悟&rdquo;的。参禅着之间的语言别人听来是一头雾水。难道这是禅的重点么?或许是以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是误解罢了。</p> <p>回想以前看过的关于弘一法师的书、再想想电影中的事,我能感觉到在他的世界里,禅只是平常之物。他不像古代的一些人浮华地空谈道义,而是重品行修为,在平常生活中体现这些。自律、待人等方面他都做得很好。实际上古代的不少有修为人都是这样的,我管中窥豹、未能识得真面目,注意了禅语而忽视了禅性和禅行。</p> <p>可以看出,弘一法师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在精进自己佛学修养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因为&ldquo;看破红尘&rdquo;、&ldquo;愤世嫉俗&rdquo;而出家的和尚。在出家之后他仍然心怀天下:他支持丰子恺救生画册的出版,他积极推动佛学的弘扬,在战争爆发后他鼓励僧众帮助世人。他离开了妻子朋友遁入空门的确令人难以接受,我就把这看作是他个人的思想追求吧,各人有各人的选择。</p> <p>&ldquo;行胜于言&rdquo;,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注重说话的内涵,更要重视在每时每刻落实到行动中。这就是于格物致知之后的修身、受戒诵经之后的持戒、上德不德的表现。</p> <p>看东西,也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不要刻意去看什么或刻意去追求什么。其实,所谓的法眼也只是平常眼、慧心也只是平常心。</p> <p>影片的主题曲是他出家前写的《送别》,我也放在这里作为结尾吧:</p> <p>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p> <p>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p> <p>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p> <p>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p> <p>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p> <p>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p> <p></p> 网站名称:九猫作文网 文章来源:https://www.9mcr.com/gaoerzuowen/64162.html